全国服务热线
130-6618-3316

联系我们

  • 东莞市新速源机电有限公司
  • 公司联系人:曾经理
  • 咨询电话:130-6618-3316
  • 公司电话:0769-22705844
  • Q Q:1007058229
  • 网址:www.xsy0769.com
  • 邮箱:1007058229@qq.com
  • 地址:东莞市望牛墩镇中路天诚时代2栋101号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德阳立足高端装备产业 打造影响世界的“国之重器”

文章出处:xsy 人气: 发表时间:2016-02-25 09:05

  本文由东莞新速源减速机转载: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脊梁,高端装备更是“国之重器”。全面创新改革,德阳打造“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市”的每一个举动,都将牵动全国产业界神经。

  2月23日,巴基斯坦卡西姆港1320兆瓦火电项目1、2号机在东方电机各分厂内有序生产,这是东电签订的首个“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依托“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东电上月在埃及、土耳其收获有史以来最大订单,约合人民币170亿元。“‘德阳造’660兆瓦超超临界清洁燃煤机组出口埃及,将是中国大型电力装备首次进入非洲市场。”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东方电机厂厂长刘辉表示。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极地钻机也即将在北极圈里大展身手。“这是国内自主研制的首套可在零下50摄氏度环境作业的极地钻机,也是宏华专门针对俄罗斯亚马尔地区极寒环境所研发。”公司产品研究所主任邬柯说。

  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如何把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打造成引领全国、影响世界的名片?德阳正在行动。

  关键词:走出去

  从“卖设备”到“卖服务”

  新年一上班,一次内部“搬家”成为东电人讨论的热点。东电电站服务事业部整体搬进工艺大楼。“表面上是服务和技术两个部门融合,实则可窥探出东电未来发展走向。”事业部负责人尚海清解释,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未来,东电也将逐渐由“卖设备”向“卖服务”转型。

  “未来,我们要覆盖到项目投资、咨询、设备制造、维修等,挣一个链条的钱。”刘辉印证了这一说法。“十二五”期间,东电海外订货约74亿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近5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水电、火电、风电设备。2016年,企业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在加大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充分考虑海外投资建厂,推进产能“走出去”。“目前,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地考察,正与三峡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已初步达成在巴基斯坦境内投资建立水电设备生产基地的意向。”刘辉表示,“十三五”期间,东电通过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还要实现技术和标准“走出去”的突破。

  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战略同样硕果累累。2015年,企业出口孟加拉国等国单机项目签约近1亿美元,是2014年的近3倍。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单机项目,开始全面进军成套项目“走出去”。从电缆设备供货商向成套输电项目服务供应商转变,目前公司已在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取得相应进展,重点跟踪的成套项目有马拉维400千伏输电线路、孟加拉DPDC埋地等项目。

  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全市有装备制造企业1500余户,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全国第一。优势装备“走出去”成为德阳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力抓手。去年,德阳制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5条措施》及配套方案,大力开展“万企出国门”等活动,力争把德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装备供应商。目前,“德阳造”产品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居全省第二。

  关键词:智能制造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去年10月,被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第一展”的西部制博会暨欧亚工博会首次“情定”德阳。国内外550多家参展企业展示了自动化与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机床工模具、金属冶金、石化装备、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精、尖制造设备。德国西门子、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等企业演示的“智能制造”让邬柯印象深刻。“公司目前的制造水平基本在工业2.0向3.0转变阶段,也在进行生产制造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但距离德国工业4.0还有不小差距。”在邬柯看来,提高公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智能制造”是关键。引进焊接机器人,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将成为宏华改造升级的当务之需。“走出去”市场广阔,但产品和技术能否征服市场是关键。他分析,公司进军俄罗斯市场,未来至少还有10倍的增长空间,“企业自主创新的极地钻机,开了个好头。”

  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实现由“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德阳早已将“智能制造”视作机会和主攻方向。在德阳最近一次投资推介会上,67个项目中19个锁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投资总额79.95亿元,包括投资12亿元的油气田装备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电动科技汽车高性能电机研发和制造、投资5亿元的航空装备生产基地等。

  年前,德阳30多家企业还与德国西门子、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四川福德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自动化与机器人研发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德阳市经信委副主任李世琪表示,通过对接,希望德阳企业能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推广、智慧工厂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切实把德阳打造成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中心。

  实践“智能制造”,德阳还依托职业教育优势,积极引入国际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建设中德汽车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库卡机器人学院,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人才。2015年,德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德阳工业逐步向“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工业4.0形态转型。目前,德阳主动对接中德产业创新等合作平台,将在航空与燃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机器人制造与运用五大产业领域,实施“互联网+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工程。

  东汽:让5万千瓦重型燃机全国产化

燃机压气机实验台空负荷试验。

 今年将完成全部实验,首台原型机力争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炉

  春节假期未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就进入加班状态,包括5万千瓦重型燃气轮机的自主研发项目攻关加紧进行。东汽总经理张文峰透露,今年要完成压气机、燃烧室、高温合金叶片以及控制系统等全部实验,首台完全国产化的5万千瓦重型燃机原型机力争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炉。

  抓好东汽重型燃机自主研发,是德阳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浓墨一笔。

  从2014年启动首次压气机实验,5万千瓦重型燃机的自主研发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燃气轮机被誉为动力机械装备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发电、舰船等领域。然而,因为关键性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我国燃气轮机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目前发达国家燃气轮机发电率已达到25%,而我国才刚刚达到2%。从国内燃机行业来看,哈汽、上汽、东汽三强争霸,但三者背后的核心技术却分别来自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

  此前,东汽M701F4型燃机国产化比率已达79%以上,作为国内重型燃机行业的“先行者”,以此创下国内重型燃机国产化率的最高纪录。79%的极限能否突破?东汽决定迈步自主研发之路。

  按重型燃机发展现状,目前国外已能制造35万千瓦燃机,自主研发为何选择5万千瓦燃机?对此,张文峰解释道,5万千瓦燃机的涡轮叶片、燃烧室等关键技术基本与更大功率的燃机处于同一级别,研发一旦成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向上走”可以生产大功率燃机,“向下走”也可以造体量较小的燃机,运用于分布式能源等诸多领域。“从无到有”,技术突破,协同创新至关重要。

  张文峰介绍,5万千瓦重型燃机从设计技术到材料机械,再到实验器械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工程,都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难题。东汽重型燃机特聘专家马德新教授说:“燃气轮机的零部件达到上万个,技术要求各不相同,燃气轮机国产化对整个产业链将带来极大机遇和挑战。”为此,早在2014年3月,东汽牵头成立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家联盟——四川省燃气轮机产业联盟,整合中科院成都分院、二重、成发等共20余家川内单位资源,合力突破燃机研发的技术难关。

  业内普遍认为,重型燃机全国产化的技术突破,不仅是单一企业发展的问题,以此带来的技术突破和人才、经验的积累,都将成为“机械制造业的国家财富”。

  创新项目支撑“五大工程”

  德阳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全力打造“两张名片、两个示范”,其中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市,明确重点抓好“五大工程”:一是产业转型引导,改造升级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二是创新项目支撑,明确提到东汽重型燃机自主研发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创新载体培育,提到加快组建一批燃气轮机、油气钻采装备、通用航空、石墨烯等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是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将建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首批引进100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大国工匠”;五是创新政策引领,推出创新改革政策“50条”,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限制。

  产业转型 布局“石墨烯链条”

  新年伊始,各级领导密集调研石墨烯,让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安贤“既兴奋又紧张”。“年产300吨石墨烯粉体制备生产线进展顺利,6个下游应用方向也在稳步推进。”郭安贤告诉记者,原本从事建筑业的他是在转型压力下遇见石墨烯。而对德阳,布局石墨烯,也是产业转型下的创新举措。

  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研发的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目前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在下游应用领域,德阳烯碳科技与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725所、四川大学、华为集团等22家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开展产、融、研深度合作。郭安贤介绍,石墨烯导热硅胶垫、石墨烯防腐涂料、石墨烯导电油墨等3个产品的各项指标已达商用要求,正在进行市场推广;石墨烯发热膜、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石墨烯涂层集流体等3个产品正在与下游应用厂商进行合作,已开始应用测试。

  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发挥推动作用。2012年,德阳市政府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签订石墨烯产业化基地建设合作协议,提供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金属研究所开展石墨烯制备技术研发,并在旌阳区进行成果转化。2015年,旌阳区与金属研究所确立独家合作关系,每年安排专项科研经费,加快石墨烯下游应用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石墨烯产业发展基金。”旌阳区委书记罗宗志认为,通过产业基金等形式聚集财政、金融、民间等各路资本,将极大地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为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扶持。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带动本土产业融合发展,也是旌阳布局石墨烯的初衷之一。去年底,德阳专门召开一场石墨烯产业发展推介会,本地近百家相关企业成为座上客。“推介会让石墨烯走进了本土企业家的心坎。”郭安贤表示,近期已接到多个企业家参观、考察的电话。“今年,我们将积极牵头组建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中优势资源加速应用转化。”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德阳将不断深化石墨烯下游应用技术开发,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转变发展方式,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德阳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