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130-6618-3316

联系我们

  • 东莞市新速源机电有限公司
  • 公司联系人:曾经理
  • 咨询电话:130-6618-3316
  • 公司电话:0769-22705844
  • Q Q:1007058229
  • 网址:www.xsy0769.com
  • 邮箱:1007058229@qq.com
  • 地址:东莞市望牛墩镇中路天诚时代2栋101号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技术知识 >

"机器代人"一线调查:部分岗位效率提高10倍

文章出处:xsy 人气: 发表时间:2016-05-26 11:27

  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对“机器人”提到了有12次之多。


而广东,这一制造业的大省,对机器人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如何真正的用好机器人带动产业升级,并在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催生出一个真正的优秀机器人生产行业,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伴随着“机器换人”的,是一系列生产要素、人才结构的转型,这无疑是一场“新工业革命”。



机器人,这一人类二十世纪的幻想,在二十一世纪终将一个个成为现实。


“机器代人”热潮在广东持续升温。


2015年,广东机器人保有量达4.14万台,占全国18.8%、全球2.49%。其中,2015年新增机器人1.82万台,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球6.9%。一言以蔽之,广东渐成“机器代人”大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在广州、佛山和东莞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以“新蓝领”的身份走进车间。企业希望借此解决人工成本上涨、招工难的“近忧”,亦谋求维持产能以快速响应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重塑竞争力。


不过,轰轰烈烈的“机器代人”也开始趋向理性,更多企业不再盲目赶机器人潮流,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前景,开始探索适合的技术改造模式和节奏。


“机器代人”一线调查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的广东,近年面临经济转型升级。而“机器代人”已成广东不少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成败。


东莞市瑞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建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如果不进行“机器代人”,企业或许死路一条。


这家从事手机及笔记本触摸屏盖板玻璃研发生产企业,从2012年启动“机器代人”,目前已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该公司的无尘车间里,原材料经复杂工序最终变为产品,原先密密匝匝的工人,已被数百台快速精准的机器人取代,仅剩少量工序仍需人力衔接。


曾建军介绍,按月产1500万-2000万片产品算,此前最少需要6000名工人,“机器代人”后仅需1800人。过去,熟练工每人也只能操作2台设备,现在普通工人稍加培训,每人能操作多达25台设备。一些主要岗位,“机器代人”后效率能提高达10倍。因此,从节约人工成本的角度来看,技术改造投入的5000多万早已收回。


受益于机器人的广东企业不止一家。广东连盈家具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后,订单纷至沓来,但产能开始跟不上。该公司董事长张锡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4月进行流水线自动化改造后效率提升60%,下一步计划引进焊接机器人,让焊接环节效率倍增。


广东机器人火热背后,其原因不难分析。首要原因是劳动力紧缺。


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广东省2万家定点监测企业的平均员工缺口达38人。比如,作为“世界工厂”,东莞一度曾遭遇“招工难”困扰。不过,东莞市经信局调研员梁经昌最近曾表示,该市在实施“机器代人”后,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得到极大缓解。


其次,成本上升也倒逼“机器代人”。


数据显示,2008年前的30多年,珠三角工人月薪标准仅升100多元,但随后7年,广东一类城市最低工资标准从860元涨至1895元,增长1.2倍,制鞋、家具等行业甚至翻番。


据佛山市经信局副局长张庆云介绍,一个普通产业工人平均一个月3500元成本,引进机器人后,一个机器人平均可以代替8个产业工人,一年可以为企业节约30万元的人力成本。


“机器代人”的另一个因素,是工业产品越发精益求精。曾建军表示,各大手机品牌对供应商的要求日渐严格,而机器人稳定精确,可大幅提高产品质量。这家企业也因此引来三星、华为等合作伙伴,并获得认可。


多方发力支持“机器代人”


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机器代人”也成为广东制造重塑竞争力,实现向智造强省转变的关键突破口。


广东2015年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计划曾明确提出,三年内投入9400亿元,推动50%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广东各市政策更是百花齐放。比如,东莞为提高企业“机器代人”意愿,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贴息补助,并开展企业“零门槛、零首付”技术改造信贷计划。佛山则每年安排5300万元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开展“机器代人”和成套自动化设备改造。


而“机器代人”也初见成效。仍以东莞为例,该市66%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代人”项目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4.9%,产品合格率从89.3%提高至96.6%,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企业意愿强烈,政府也及时推动,但广东“机器代人”火爆的背后,也还留下诸多问题待解,探索仍任重道远。


广东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张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机器代人”一个突出问题是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要么不知道怎么改造,舍不得改造,总体意愿仍然较低,要么就是盲目改造,认为只是简单把人换掉就可以。此外,不少企业家观望情绪也较重,对技术、人才、投资有担忧。目前,“机器代人”处于爆发阶段,但是真正的需求仍未彻底释放。


《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也认为,广东必须消除“机器代人”推进中四大认识误区:“机器代人”不是全部制造业必须使用机器人;不是要换掉全部岗位劳动力;不是简单提高效率而是必须提高质量;政府要引导不要主导。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中也发现,广东轰轰烈烈的“机器代人”开始趋向理性,更多企业是在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前景基础上,探索适合的技术改造模式和节奏。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宋健就表示,广州数控90%以上企业采取高性价比改造方案,即先实现单机、单元、局部自动化,形成高性价比的滚动投资,梯度推进。这取决于企业自身条件和需求,并不是一味追求高精尖就好,甚至有的企业受供应链影响,条件太差,不适合改造。


另一方面,高重复度、高强度、高污染和高危,及高精尖准要求的岗位成为当前“机器代人”的重点目标。


据广东省经信委测算,2020年末,广东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30万台以上,占全国1/3以上,机器人密度将达100台/万人以上。